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滨海城市山海眺望景观的规划控制——日本经验的借鉴【2019.4期】

刘泉 潘仪 赖亚妮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4

考虑到手机端阅读的特点,我们特地邀请作者撰写了文章精华版,与全文一起推出,方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文章内容。对该主题感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阅读全文。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精华版——


对于亲山、近水、滨海或历史建筑资源丰富的城市来说,景观眺望是市民欣赏城市风光和感知风貌特色的重要方式,而针对眺望景观开展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控制则是塑造城市特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英美法等欧美国家已从1960年代开始在这一领域开展了相关研究实践,并取得了丰富经验。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的景观眺望系统规划工作也越加受到重视,如北京在最新一版的总体规划(2016—2035)成果中也提出构建“看山、看水、看历史、看风景”的景观眺望系统规划。


景观眺望系统规划工作虽然重要,但具体目标如何在规划设计管理中落实却缺少相对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在总体层面的城市设计工作中,是仅仅按照特定的宽度画出一条廊道,提出建筑高度控制要求就能形成很好的效果?还是需要更加复杂的设计细节和保障手段去进一步深入安排?这些技术环节需要通过相关实践进行更加充分的研究。特别是对于滨海城市,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山海眺望景观普遍存在景观遮挡、风貌混杂、绿化减少及断崖裸露等问题。不仅影响眺望观感与风貌形象,也破坏了环境资源。通过搜集相关案例可以发现,对于此类问题,作为海岛国家的日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方面,日本滨海城市数量众多,相关城市的景观规划以《景观法》为指导,开展了划定景观规划区域、提出目标方针、管制建设行为、保护重要建筑及树木以及对重要空间要素进行规划引导等诸多工作。另一方面,日本海岸地区的规划建设也面临着与我国城市类似的景观塑造、灾害防治、生态保护、岸线空间及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等各类要求及问题,长期的规划研究工作针对上述问题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本文选取鹿儿岛市、神户市、南城市、石川县、松岛町等具有山海景观特色的县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解读和研究。


笔者对山海眺望要素和类型进行分析,并将日本滨海城市的山海眺望景观规划控制总结为五个主要方面的内容:(1)参照眺望对景的边界特征界定眺望区域的宽度和范围,以保障片区景观控制的整体性;(2)依据眺望距离进行层次划分与分段控制,有利于增加规划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结合用地功能、强度、密度等要素进行建筑高度控制,以便向法定规划落实;(4)建筑风貌控制和建设行为管制相结合,对具体开发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有助于从静态管理到动态修复的整体管控;(5)将眺望景观规划控制落实到行动计划,使这一具体问题纳入城市整体景观规划体系,有利于从城市整体特色塑造视角推进相关工作。


上述经验以景观规划为主要载体,构建了山海眺望景观的整体管理体系,具有过程控制的特点,切合我国当前提出的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的“城市双修”工作思路,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既能够促进城市景观风貌的优化,也能服务于滨海地区生态环境的提升。对这些方法进行总结,有利于我国城市在进行滨海地区山海眺望景观规划工作中进行借鉴和尝试,以便增加规划管理实效,进一步保护和塑造滨海空间特色。


——全文——


【摘要】山海眺望景观的规划控制对于滨海城市的空间特色塑造十分重要。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滨海城市山海眺望景观普遍存在景观遮挡、风貌混杂、绿化减少及断崖裸露等问题,从而影响眺望的观感。对于这一问题,作为海岛国家的日本,在山海眺望景观的规划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日本相关城市为例,对其山海眺望要素和类型进行分析,并将相关规划控制方法总结为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参照眺望对景边界特征界定眺望范围,依据眺望距离进行层次划分,保障眺望景观的建筑高度管理,风貌景观引导和建设行为控制相结合,以及通过行动计划进行分解落实。这些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能够为我国同类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思路。


1  滨海城市山海眺望景观的问题


山海景观是依山靠海、自然条件优越的滨海城市所展现出来的独特风貌景观。由于空间视野相对开阔、自然地形变化复杂、山海岛礁等景观要素多样,垂直方向变化的山脊线与水平方向灵动的海岸线相结合,从不同的空间维度增加了滨海城市空间景观的丰富性。在这些城市,眺望是市民观山望海、欣赏风光和感知风貌的主要方式。在规划管理领域,对眺望景观进行系统控制对于保护和塑造城市空间特色作用重大,如英美法等欧美国家从1960年代开始在这一领域开展了相关研究实践,并取得了丰富经验。其中,专门以滨海地区为对象开展的山海眺望景观规划控制是眺望景观规划课题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滨海城市及地区,保持适度的建筑尺度以形成整体有序的山海格局和特色鲜明的眺望景观体系是突出滨海城市山海景观特色的常用方法。但在城市建设普遍追求高强度开发的背景下,建筑开发强度与高度增加往往对滨海城市的整体景观造成难以逆转的结构性影响。此外,滨海城市的山海景观资源往往十分脆弱和敏感,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公共岸线侵占、山海景观遮挡、开矿设厂、取砂卖石和污染环境等问题,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也对山海景观造成了损害。因此,尽快形成系统性的山海眺望景观规划控制管理方法,对于保持滨海城市山海空间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案例选取


如何进行山海眺望景观规划控制的问题并非我国所独有,我们的邻国日本作为海岛国家,山海眺望景观受到重视,其规划控制方法也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1999年西村幸夫即提出,在多山的日本,保护城市背景山体等风景资源是风景规划的主要内容,对于滨海城市,自海上眺望的景观控制与保护也将是重要课题;2004年,随着《景观法》出台,景观规划中关于眺望景观保护的内容开始 增多;横山公一等在2009年通过对日本全国98项景观规划进行统计,发现其中提到以山、海为眺望景观保护对象的分别占到44%和19%,如果考虑到台地、海岛等其他相关要素,这一比例会更高;吴玉兰以神户市为例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山体绿地、地标、海与港湾以及城市等四种主要眺望景观中,市民印象最深的是海与港湾眺望景观。可见,滨海地区以山海景观为重点的眺望是景观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规划管理实践中,如鹿儿岛和神户【本文以下所说的鹿儿岛、南城、石川、神户、松岛等县市及相关的山体、海湾等,如无特别说明,均指日本地名】的开发建设中出现的海岛或山体眺望轴线被中高层建筑阻碍、开发建设导致山坡绿化减少、断崖裸露等问题【鹿儿岛的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中高层住宅的增加妨害了眺望樱岛的景观;主干道沿线出现较多色彩华丽的店铺与广告牌;开发建设分割斜坡绿地,造成绿地减少;撂荒地增加,影响田园景观】均与我国浙江、海南等东部、南部滨海城市面临的问题近似,说明了山海眺望景观问题的普遍性以及对其进行规划控制的重要价值。


滨海城市景观规划控制的内容比较复杂。一方面,日本城市景观规划以《景观法》为指导,涉及规划管理、公众参与及评估机制等多项工作,内容上包含了划定景观规划区域、提出目标方针、管制建设行为、保护重要建筑及树木以及对重要空间要素进行规划引导【具体包括:室外广告招牌表示法和设置法;道路、河流、城市公园、海岸、港湾、渔港及其他公共设施等对于形成良好景观较为重要要素的规划内容;农业景观规划建设;与国家公园有关的区域的规划等】等诸多内容。另一方面,作为滨海城市,海岸地区的规划建设也面临着景观塑造、灾害防治、生态保护、岸线空间及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等各类要求。在众多内容中,本文将研究重点集中在山海眺望景观规划控制的专门领域内,选取鹿儿岛市、神户市、南城市、石川县、松岛町等具有山海景观特色的县市作为研究对象,从眺望范围划定、眺望层次划分、建筑高度控制、建筑风貌及建设行为管制以及行动计划安排等主要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对其景观规划或专门编制的眺望规划进行解读与比较,对上述方法进行总结,以便为我国滨海城市开展眺望景观相关的规划管理工作提供借鉴【日本景观规划的编制依托于《景观法》,该法使景观规划成为可以指导其他相关规划的一种纲领性规划,并明确了编制这一规划的景观行政团体、规划区域、建筑及树木等重要对象、维护机构以及协议会等完善的体系内容,保障了景观规划的有效落实。因此,除了本文所重点关注的具体规划设计方法以外,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管理和维护机构、公众参与机制以及景观评价体系等支撑条件也是我国城市设计或风貌规划等非法定专项规划目前尚不具备条件且需要向日本等其他国家进行借鉴的内容】


选取案例的原则为:(1)位于日本不同区域,包含了县、市、町等不同层面,具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2)眺望控制区域的尺度适中,其规划管理方法对于有条件进行整体规划控制的滨海城市或片区具有直接借鉴意义;(3)山海岛礁等滨海景观要素相对完备,具有良好的山海眺望景观基础;(4)景观规划有针对性地对眺望景观提出了要求或单独编制了专门的眺望规划;(5)具体的规划控制内容包括了规划设计引导和建设行为管制等较为完善的内容体系,有利于国内城市进行参照(图1)。


图1  案例城市的区位及基本情况


3  山海眺望景观规划控制的构成


3.1  眺望的要素


眺望景观按照构成要素划分,包括眺望点和眺望区域。首先是对眺望点的选定及控制。除了某些适宜车行的滨海地区提出基于车行流线进行动态眺望而将滨海岸线整体作为眺望点(如日本南城市)以外,一般来说,由于岸线地区地形复杂多样,眺望景观控制通常首先要对特定的眺望点进行识别。眺望点的选择主要是指对视角较佳且有密集人流支撑的重要观景地点进行选取,而并非不加区分地对所有具备观景条件的区域进行笼统控制。综合鹿儿岛、南城等城市的景观规划来看,眺望点的选择还需要以下条件:一是广大市民能够认知、易达且安全的场所;二是眺望景观的维持管理具有可持续性。


其次是对眺望区域的选定及控制。在水平方向,按照视域宽度及空间形式的不同,眺望区域可以大致分为片区型眺望区域和廊道型眺望区域两类,构成片区型眺望景观和廊道型眺望景观两种形式。其中,片区型眺望景观以观赏整个特定片区为目的而形成面状的眺望区域;而廊道型眺望景观以观赏特定对景为目的形成带状的眺望区域,如沿街道或河流,其构成除了眺望点,还包括地标建筑或山体等眺望对景及廊道。


斯皮罗·科斯托夫认为,水边景观常常是全景式的和逐渐展开的,在滨海地区更是如此。对于滨海地区来说,眺望景观的规划控制有必要以较大区域为对象进行管理,以保护和塑造整体山海景观特色,与局限在控制特定宽度的狭窄眺望廊道相比,片区型眺望景观控制更有价值。此外,滨海城市往往依山面海,山、海、岛、湾、沙滩、岬角等空间要素众多,岸线形式多样,山、海、城空间形态组合关系复杂。在城市整体尺度上,应结合山海格局的整体特色提出原则性控制要求,并将城市依照山海格局(如沿不同海湾)划分成符合眺望景观尺度的不同分区,分别进行片区控制,有利于增强眺望景观规划控制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3.2  眺望的类型


眺望景观类型多样,按照不同的标准和视角,划分并不相同。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城市景观保护工作的国家,伦敦根据眺望景观的观看对象、视线范围和视角特点将其分为伦敦全景(London panoramas)、线性景观(linear views)、河岸景观(river prospects)和城镇景观(townscape views)等四种类型。在日本,京都于2007年成为第一座制定眺望景观保护条例的城市,按照眺望点和眺望区域的差别将其分为境内的眺远、通路的眺远、水边的眺远、从庭院的眺远、向山峦的眺远、向地标的眺远、仰望的眺远和俯瞰的眺远等八种类型。


对于滨海城市而言,眺望景观的分类更关注山海景观的空间特征及其与市民活动方式的关系,如神户按照观景主体与景观对象的参与程度及空间关系,将其分为眺望型、环境型和参与型三种类型;松岛町按照眺望景观的视域宽度将其分为全景和廊道两类,或按地形高低不同分为仰观景眺望和俯瞰景眺望两类;南城则按照地形特征及观景主体的活动特点将其分为移动眺望和高地眺望两类。


在垂直方向上,由于山海景观要素普遍存在地形高度的差别,滨海地区山海眺望景观按照视角可以划分为仰观景和俯瞰景两种基本类型。仰观景是指从海岸甚至海上的眺望点向海岸内侧城市或山体的方向进行眺望;而俯瞰景则是指从城市高点或山顶的眺望点向海面及海岸方向进行眺望。这两种形式既可能重叠形成山看海及海看山等双向眺望景观,也可能只涉及单方向的眺望。从规划管理的角度看,滨海城市的景观规划多以这两种基本类型为主提出规划控制引导的相关要求。


在这两种基本类型的基础上,按照水平方向视域宽度及形态的不同,又分别可以与片区型眺望和廊道型眺望两种类型进行叠加。由于廊道型眺望景观往往以特定对象为观景目标,且依托带状的道路或河流及两侧相对封闭的建筑界面作为空间限定,其控制方法与一般的廊道型眺望景观基本一致。因此,滨海地区的山海眺望景观更加关注具有整体特征的片区型眺望景观规划控制的运作实效(图2)。


图2  眺望景观的分类


4  山海眺望景观的规划控制方法


通过对鹿儿岛、神户、南城、石川、松岛等案例进行解读分析可以发现,山海眺望景观的规划控制可以总结为五方面主要内容:眺望区域的范围界定、眺望距离的层次划分、眺望区域的建筑高度控制、建筑风貌与建设行为管理以及行动计划安排。


4.1  参照眺望对景边界特征进行眺望范围的界定


山海眺望景观控制首先关注的是眺望景观范围的界定,即将按水平视角划分的眺望景观范围与按垂直视角划分的仰观景和俯瞰景两种类型结合起来,对重要的山体轮廓线和海岸线进行识别和保护,防止开发建设对其进行破坏和遮挡。因此,眺望景观范围的界定往往以作为对景的山体轮廓或海岸景观边缘的可识别要素作为边界进行划分,并提出片区内景观控制的相关要求。


如石川县的七尾湾以整个海湾为对象,设置眺望景观控制区域,要求区域内建筑高度不得高于15m,并对影响景观的老旧建筑和遮挡景观的林木植物进行整治。鹿儿岛的滨海景观则以滨海山体城山和海上景观樱岛作为主要对景限定控制区域,其中,由山(城山)看海(樱岛)的俯瞰景眺望景观控制区以观赏到海岸对面的对景樱岛为边界,滨海建筑高度的控制以不能遮挡防波堤为原则,以便山顶的观景者能够观赏到岸线的整体形态;而由海看山的仰观景控制区域则以观赏到整个城山的山体轮廓为原则,建筑整体控制在45m以下,以避免对城山的山体造成遮挡(图3)。与之类似,神户的景观控制也强调对眺望区域整体形态的保护,如由港口向山体的眺望以看到菊水山和摩耶山的主体部分为目标;而须磨海滨公园海滩向侧面山体的眺望则以海岸线端点及旧灯塔顶点延长线与山体线交汇点为两端,以保护钵伏山、旗振山和铁拐山景观全貌(图4)。


图3  鹿儿岛滨海地区眺望景观规划控制范围


图4  神户滨海地区眺望景观规划控制范围


4.2  依据眺望距离进行层次划分


眺望景观控制的空间范围较大,因而需要依据距离的远近形成近、中、远不同的景观控制层次。英国伦敦的战略景观分为前景(foreground)、中景(middle ground)和背景(background),前景和中景是眺望点与眺望区域之间的范围,而背景是从前、中景延伸到远处的部分。在我国,泉州城市天际线研究也提出将山海景观按照建筑细部、建筑轮廓和城市轮廓的不同尺度分为近、中、远景三个层次。与之相似,日本景观规划中的山海眺望景观同样采用了近、中、远景三层次的划分,划分依据的是人、建筑和林木三类要素的综合视觉识别效果,根据仰观景和俯瞰景中眺望点的位置差异,近中远的内涵是从山到海还是从海到山各有侧重。


眺望景观距离层次划分的依据是眺望者对人或物(建筑、树木及其他景观)的视觉分辨程度按照距离的远近存在着从局部到整体、从细节到概貌的层次变化。如日本的《景观用语事典》中提出,400m是识别出单棵树木的视线距离上限,而1.2km则是人的视觉认知界限;日本国土交通省出台的《海岸景观形成指引》则借鉴樋口忠彦等人的研究,提出180~240m以内可识别单棵树木、3~4km以内可识别树林组群、5km以上仅能识别山林轮廓的视觉界限划分。因此,人、建筑和林木三种要素的可识别程度成为三个眺望层次划分的重要依据。


在实例中,三个层次的距离尺度大同小异。《海岸景观形成指引》提出近景500m、中景500m~1.5km、远景1.5km以上;南城景观规划提出近景500m、中景500m~2km、远景2km以上;松岛町则提出近景400m、中景400m~1.2km、远景1.2km以上等三个层次;此外,大津市的北湖岸线地区眺望景观也按照500m、500m~2km、2~5km划分近中远三个景观层次。上述案例说明了在滨海或较大尺度的滨湖地区,三个层次大致可以划分为近景500m以内、中景500m至1~2km、远景1~2km以上等区间范围(图5)。


图5  眺望层次划分


虽然距离层次的具体划分有个案的差别,但划分的原则是共通的,即依据对人的外貌及行为、树木、建筑形态的识别以及对建筑的色彩、材质等形式的感知。其中,近景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识别出人脸表情与动作、单株树木的特征、花坛植物、建筑单体的数量,并感知到建筑的色彩、材料、图案等特征的空间范围;中景可以识别出有人活动的存在、组群的树林、建筑群体的轮廓及天际线;远景则难以分辨人的存在,可感知树木与地形、建筑与地区形成的整体轮廓。


在这一原则基础上,眺望景观的规划控制可以按照近、中、远不同景观层次分别提出针对性要求和相应的管理 重点。在近景部分,首要问题就是防止林木生长和建筑建设行为造成对观景实现的直接遮挡;其次,由于近景区域能够观察到环境细节,因而建筑细部的设计管理受到重视;在中景部分,需要对整体建筑高度、造型、色彩等要素的协调性进行控制;在远景部分则重点关注对山体轮廓线、海岸线和天际线等要素的保护(图6)。


图6  山海眺望景观分层次规划控制


4.3  保障眺望景观的建筑高度控制


眺望区域内的建筑高度控制是山海眺望景观规划控制的重要内容。仰观景的建筑高度控制以保证山体整体轮廓不受建筑高度的遮挡侵害,以便形成协调的空间形态为原则;而俯瞰景则以观赏到滨海地区全貌,特别是海岸线和海上岛屿等重要景观不受遮挡为原则。


总体上建筑高度控制依据的是从特定眺望点进行眺望时所必须保护的山体线或海岸线轮廓范围及可视部分的特定比例。如鹿儿岛俯瞰景控制要求滨海地区开发建设不能遮挡山顶眺望者观赏到防波堤。神户市仰观景的建筑高度控制基准是在面状眺望区域内,建筑高度不能超过菊水山和摩耶山之间的最低点,同时要求60m以上的高层建筑向城市主干道沿线40m区域集中。我国香港城市设计指引则提出,山脊线20%不被建筑遮挡,但特别地标建筑不受此限,凡是滨海地区位于眺望景观控制区域的建筑,控制在30~40层。在国内近年来城市滨水地区的相关规划中,也往往采用类似的原则与方法,如俞孔坚等参照香港标准,以台州椒江为例,提出南岸山体应保障20%高度可见、北岸保障60%山体可见的控制要求。台州市路桥区的城市风貌规划则按照近中景和远景划分了两套视廊控制线,近中景按能看见上部1/2山体控制,远景按照能看见上部1/3山体控制。


为了保障眺望景观控制方法的可操作性,在规划中应考虑将建筑高度与所影响用地区域的土地功能进行结合,通过对用地的性质、建筑密度、容积率进行整体分析,划定高度控制线,以保证控制建筑高度控制的合理可行。如鹿儿岛即采用了结合用地功能控制建筑高度的方法,以商业用地为例,规划首先对用地功能进行划分,并按照不同地块给定的容积率,测算在不同建筑密度(如40%~80%)及层高(3~3.5m)条件下建筑高度与眺望控制基准线之间的关系,以确保开发建设不造成对山体的景观遮挡(图7)。


图7  鹿儿岛眺望景观区域建筑高度控制


4.4  建筑风貌控制和建设行为管制相结合


日本滨海城市的山海眺望景观规划控制关注建筑风貌控制和建设行为管制两大方面。如石川县眺望规划中,通过编制表格进行管理控制,一是以建构筑物为主要对象进行风貌设计控制,主要包括建筑位置和高度、形态、风格、色彩、材质以及绿化等内容;二是建设行为管制,主要包括填挖土、斜坡处理、树木植栽等(表1)。


表1  石川县眺望规划中的设计控制及建设行为管制要素


风貌设计控制与我国城市设计导则的作用类似,而建设行为管制的对象主要是指超出一定规模、改变地貌及景观的具体开发建设行为【建设行为管制的对象一般有明确的规模规定,如涉及该管理要求的新建、改建或增建建筑是指重点地区的全部建筑以及一般地区占地超过300㎡、高度超过10m的建筑;再如林木采伐、水面或海面填埋等则是指占地超过500㎡的建设行为等】。以南城为例,建设行为管制主要包括:(1)土地开垦、挖土开矿及其他改变土地形态的行为;(2)林木采伐;(3)土地填挖等开发行为;(4)建筑物建造;(5)构筑物建造;(6)土石、废弃物等场地堆积;(7)水面或海面填埋等七类主要内容(图8)。这个部分颇值得国内滨海城市的规划管理进行借鉴,其具体的控制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过程管制的特点,不仅包括建设要求,也包括开展建设以后如何减小负面影响的对策,体现了对整个规划建设链条全流程控制的思路,景观规划中往往会针对挖山开矿等景观环境破坏行为提出明确的修复方法指引,并辅以相应的图示,如要求防止在公共界面区域进行施工挖掘,在施工区域外围设置林木、围挡进行遮蔽,且明确要求在完成阶段性施工后,应对完工区域进行景观修复,以保障空间美观等内容(图9)。


图8  南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建设行为管制


图9  南城市滨海地区的景观修复指引


4.5  通过行动计划进行分解落实


作为景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眺望景观的规划控制内容也体现在行动计划的制定方面,通过明确项目与实施,保障相关工作的有序推进。一般来说,日本景观规划的行动计划与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实践中的行动计划结构类似,包括目标、对策和行动三个主要部分,目标是整个行动计划的主旨,对策指出达成目标的工作方向,行动则将对策向具体的空间与项目进行落实,形成完整的实施计划体系。其中,山海眺望景观规划控制的内容会以对策和行动的方式融入后续的行动计划。

鹿儿岛景观规划中将行动计划框架分为大项目、小项目以及实施策略三个层面:大项目是指景观规划的四个主导方向,如“确保活火山樱岛的眺望景观”;小项目是指基于这一目标形成的行动计划,如“保护向鹿儿岛地标——樱岛方向的眺望景观”;实施策略则是指具体的工作安排,如“眺望保护范围内建筑高度、屋顶绿化、色彩引导”及“户外广告规制引导”等。它们分别涉及景观规划与景观条例等不同方面的工作,并向不同分区进行具体落实,纳入下层次分区景观规划(表2)。


表2  鹿儿岛景观规划的行动计划


与眺望景观相关的内容体现在多方面的工作中,如在规划管理方面,鹿儿岛将眺望景观规划控制的内容纳入2008年编制的《鹿儿岛市景观规划运用手册》,深化管理要求;在户外建筑广告管理中,结合眺望控制对禁止屋顶广告设置的区域进行了明确。在规划落实方面,下层次的矶地区景观规划确定以鹿儿岛景观规划中提出的保护樱岛眺望景观的目标为上位规划要求开展相关规划工作(图10)。而眺望景观相关的工作也会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其他方面,如2008年鹿儿岛开展了城山观景台眺望点的标识设计征集工作,将眺望景观与城市品牌塑造结合起来。景观审议会对征集方案进行了审议,重点关注设计者对樱岛、城山和锦江湾等特色空间要素主题的表达。


图10  鹿儿岛山海眺望景观规划的落实


5  总结


综上所述,日本滨海城市的山海眺望景观规划控制可以总结为五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各部分各有侧重:(1)参照眺望对景的边界特征界定眺望区域的宽度和范围,以保障片区景观控制的整体性;(2)依据眺望距离进行层次划分与分段控制,有利于增加规划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结合用地功能、强度、密度等要素进行建筑高度控制,以便向法定规划落实;(4)建筑风貌控制和建设行为管制相结合,对具体开发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有助于从静态管理到动态修复的整体管控;(5)将眺望景观规划控制落实到行动计划,使这一具体问题纳入到城市整体景观规划体系中,有利于从城市整体特色塑造视角推进相关工作开展。


上述经验以景观规划为主要载体,构建了山海眺望景观的整体管理体系,具有过程控制的特点,切合我国提出的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的“城市双修”工作思路,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既能够促进城市景观风貌的优化,也能服务于滨海地区生态环境的提升。对这些方法进行总结,有利于我国城市在进行滨海地区山海眺望景观规划工作中进行借鉴和尝试,以便增加规划管理实效,进一步保护和塑造滨海空间 特色。


作者:刘泉,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主任设计师。403474330@qq.com

潘仪,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主创设计师。panyi_1986@qq.com

赖亚妮,博士,深圳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Lai.Yani@szu.edu.cn


延伸阅读

三维界面视角下建筑退让道路红线方式解读
基于形态准则视角的TOD横断面分区分类管理
TOD地区规划圈层结构划分的影响要素


编辑:张祎娴

排版:徐嘟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